7月9日,在全国肥料双交会的科学施肥技术研讨会上,与会嘉宾表示,要大力推动科学施肥的普及进程,帮助农民降低种植成本。
1、多手段推进科学施肥技术推广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张晔指出,肥料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科学施肥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变化,粮食安全压力更加突出。特别是从去年以来,化肥价格大幅上涨,推高农民用肥成本,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做好科学施肥技术推广,推动化肥减量增效,用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千方百计降低农民用肥成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姜远茂指出,化肥过量施用严重制约了中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项目集成了“一稳二调三优化”的苹果化肥减量提质增效绿色生产技术,即稳定根层氮素供应、调节土壤碳氮比、调节冠层结构,可以优化肥料类型、施肥方法和施肥时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朝辉也指出,北方麦区氮肥投入不足,旱作区过量;各区磷钾肥过量,合理施肥是节本增效的关键。“十三五”期间,项目团队针对北方各麦区土壤养分、小麦产量和养分需求,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制定了施肥限量,为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支撑。
2、创新手段解决肥料瓶颈问题
“目前,中国在复合肥、掺混肥和水溶肥的减肥增效方面还面临诸多瓶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秉强指出,复合肥面临的主要瓶颈是专用配方营养元素配比及养分形态配伍不科学,制约产品效果升级;氮磷养分利用率低,减肥增产效果仍有突破空间。掺混肥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是“测、配、产、供、施”一体化不配套,难以精准配肥到田块,不能满足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水溶肥则是核心磷原料短缺,制约水溶肥质量提升。
因此,在传统肥料的基础上,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参与的“十三五”项目深入研究了新型缓控释材料,为缓控释肥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他指出,利用生物基包膜材料成本更低,更加环保高效,同时肥料包膜配伍增效剂较常规控释肥料更能提高作物抗逆性,可进一步增产5%以上。
在肥料应用方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元指出,土壤氮素转化和作物氮素形态偏好的契合程度是决定氮利用率的关键。为更好地推进中国集约化农业现状下的减肥增效工作,打破以往养分推荐方法局限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何萍团队应用信息技术研发了养分专家系统,解决了测土施肥中氮素难以推荐的重大难题,实现了先进智能化的推荐施肥。
3、农机农艺信息融合是趋势
科学应用机械化设备也是推进科学施肥的重要手段。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安晓飞表示,中国精准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农机、农艺和信息的深度融合。信息发挥感知、决策和控制的作用,农艺中品种和种植模式将更加趋向于标准化和宜机化,同时智能农机系统将快速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严海军也指出,目前,中国灌溉、施肥装备自动化程度较低,作物—水源—肥料—装备的系统适配性仍然较差。同时,主要作物水肥需求规律需进一步明晰,集成养分诊断监测、智能控制决策及农机农艺措施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