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东方新报报道,修改后的日本《种苗法》已经从4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法规禁止个人和法人未经许可将已经注册的日本农产品种子和种苗带出日本。4月9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发布了1975个禁止带出日本的种苗名单,包括“阳光玫瑰”葡萄、福冈县“甘王”草莓、北海道“梦美”大米等品牌。
这是《种苗法》施行后,首次公布对象品种,名单以大米和水果为主。今后品牌所有者可以阻止在指定区域外种植或进行品种出口等相关行为;未经品牌所有者许可,不得采收相关品种的种子进行种植;如果非法将这些种子及苗木带出日本,将被处以10年以下的徒刑或10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如果是法人行为则处以3亿日元以下的罚金。
日本此次修法的背景是不断有日本农产品高级品牌未经授权在中国和韩国等地栽培,并廉价出售,这不利于日本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也不利于日本农产品出口。
日本的水果育种、种植技术和商品化能力都十分发达。日本有一个统计,苹果、梨、柑桔、桃子等常见的七八种
果树,培育一个品种平均要24.5年。日本种植者在新品种培育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却经常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比如国内十分热门的红颜草莓(丹东九九)、佐贺清香草莓(佐贺2号)、红美人柑桔、甘平柑桔等品种,很多都是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被私自引入国内种植并销售。
除了具有法律风险的苗木“拿来主义”,中国
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种子还大量依赖进口。中国每年进口的种子,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量为7.27万吨,进口额达4.75亿美元,约32亿元人民币。
国内许多蔬菜和粮食的优势品种都是来自世界各地。比如在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大量使用的是德国玉米种子,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则主要是美国的“先玉355”。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蔬菜种子,有约30%依赖进口。市面上常见的白萝卜种子大多数来自韩国,辣椒种子则主要来自以色列。现在看来,国内种子研发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有数据显示,中国前50强种业企业年研发投入只有15亿元人民币,连美国孟山都公司的七分之一都不到。
当“拿来主义”行不通,靠买也买不来粮食的“安全感”。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希望中国的果蔬种业也能像杂交水稻那样,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把“安全感”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