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环境的关注常常局限于我们感觉得到的地方,空气污染我们能闻得到,水污染我们看得到,噪声污染我们听得到。
然而,有一种危害很大的污染我们也应该更多关注,它就是土壤污染!
近些年,肥越施越多产量也不再提高,肥料流失严重;农作物出苗率低、品种下降,瓜不甜、菜不香。因此,我们应该直面土壤的“隐形杀手”,正是它们作怪,才导致肥效低、农作物生长不好。
我们把这些“杀手”挨个拎出来,瞧瞧它们长啥样。
1、土壤地温
当温度过高或者温度过低均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比如春季玉米苗期叶片发红,主要是由于土壤温度过低,影响玉米对磷的吸收导致叶片发红。
2、土壤透气性
土壤排水良好,疏松透气,可显著提高养分吸收效率,所以很多板结土壤,苗期长势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土壤透气性差。
这是因为根系要吸收矿质养分,必须要通过呼吸作用才能吸收养分,所以根系周围要有充足的氧气。根系可以说就是作物的命根,如果根系生长不好,那么势必影响作物的生长情况。
3、土壤酸碱度
土壤过酸过碱都不行,只有土壤pH值在6.5-7.5时,土壤养分的活性才能最大值,当土壤的pH呈酸性或者碱性时,土壤养分活性会大打折扣。
①红色土壤:由于重金属很难被微生物降解,所以会长期存在于土壤当中,致使土壤出现不正常的颜色。
②绿色土壤:绿苔有两大喜好,一是盐碱,二是潮湿,土壤盐分越高,绿苔就越多,颜色也越深。土壤变绿是盐渍化的第一个阶段。
③白色土壤:白是地面出现较多的细小如盐的结晶颗粒,多数是过量施用化肥后的残留,土壤pH值一般在4-5左右。土壤变白是盐渍化的第二个阶段。
4、化感物质
很多人对化感物质这个概念很陌生。其实这种物质主要就是由土壤中的一些作物残根分泌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同茬或下一茬或同科作物的生长,影响长势和产量。
这样一说就很容易理解了,化感物质的分泌主要就是来自于连作,上一茬收完不歇棚、不整地,很快就种下一茬。这种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重茬障碍”、“连作障碍”。
5、土传病虫害
土传病虫害如根结线虫、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在各
蔬菜种植区都是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它们通常都是危害作物的根部(茎基部),阻碍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导致作物营养不良,常常让我们误以为植物是缺水、缺素,从而忽视它们的存在。
如根结线虫的为害,现在可以说是仅次于真菌性病害的一大障碍,在全球都造成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重大经济损失。一些发生重灾区,如山东寿光地区,根结线虫发生率高达100%,对当地生产带来了很大危害。
这些“杀手”自古存在,在大自然的力量下,通常不能对农业造成危害。但是自农用化学品开始投入,再到大化肥、化药的粗犷使用,土壤已经成为了它们孕育的苗床,开始“大摇大摆”的出现,最后终于向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发出了挑衅!
如何消灭“土壤杀手”?
土壤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大棚、果园,想要完全消灭这些“杀手”可以说并不容易。主要有这两方面原因:
一是“治标不治本”
土壤温度低了就覆膜,可是你知道地温低的真正原因吗?土壤板结了就中耕松土,可是你知道土壤板结的真正原因吗?虫害频发就用杀虫剂,可是你知道虫害多发的真正原因吗?土壤酸碱失衡就用土壤调理剂,可是你知道酸碱失衡的真正原因吗?
①地温低原因
地温虽然是受到空气温度的影响,但是土壤越深受空气温度影响也就越小。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引起地温过低的真正原因。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引起地温过低的一大原因就是土壤缺乏有机质。研究表明,有机质平均能使地温增加1-2℃。
大家可不要小瞧这1℃,我们的皮肤能够明显地感觉到1℃的变化,更不用说作物根系对环境这么敏感。如果地温能提高1℃,就能明显促进根系的生长,利于作物过冬。
②土壤板结原因
土壤之所以板结,是因为土壤团粒结构被打破。而参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功不可没,正是有它们,我们的大地上才能有土壤。
③土壤酸碱失衡原因
在自然环境下,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起着调节土壤酸碱的作用。
在正常环境下,土壤也会发生酸化,但是大自然每300万年才能下降一个pH值;而现在我们的土壤,在20年间就下降了0.5个单位,加快了75000倍!
④连作障碍原因
引起连作障碍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普遍认识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壤缺乏有益微生物。
这是因为有益微生物能够降解土壤残根分泌的化感物质,一旦有益微生物减少,化感物质不能降解、逐渐积累,有害微生物增加,从而引起连作障碍。
⑤病虫多发原因
如果土壤有益微生物减少,那么反之有害微生物就会增长,一些病虫害的微生物天敌没有了,打破土壤微生态平衡,引起病虫多发。
这些问题的共同点你看到了吗?你看到的只是病症而不是病因。所以,综上来看,引起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土壤缺乏有机质、有益微生物”。
如果不能针对这个问题而着手,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过来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杀手”,就必须减量化肥、化药,重视
有机肥、生物肥、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视而不见”
施用
有机肥、生物肥虽然能够补充土壤有益微生物、有机质,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打破土壤板结,减少病虫害发生,但是前提是得用!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土壤出了问题,因为“不当回事”、“有机肥、生物肥太贵”,而对土壤问题视而不见。长久下去,土壤已经不堪重负病入膏肓,这个时候再想去修复其实已经晚了。
所以,我们在关注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和环境变化时,还更应该多关注土壤问题,我们的用肥观念必须要从“大化肥到生物肥、有机肥取代化肥”的转变,土壤病“重在预防、治早治小”。
“讳疾忌医”的典故我想大家都知道,土壤问题必须要尽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