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利用率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肥料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肥料施用的好坏,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肥料浪费和损失的情况。昨天我们分析了
作物吸收不到肥料的原因,那么如何提高作物的肥料吸收利用率呢?
1、调整土壤酸碱度
PH6.0-7.0是适合大多数作物生长的最佳酸碱度,因此通过检测确定土壤的内土壤的酸碱性,然后对症下肥,将土壤的酸碱性调节至最佳酸碱度,提高肥料在土壤中的有效性。
2、施用堆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均衡土壤营养源
土壤有机质对促进土壤形成团粒构造、降低土壤对磷肥的固定作用、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能量和盐基饱和度、提升土壤中微量要素的有效性、提供作物生育促进物质等的贡献度却非常重大。补充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是经常施用堆肥、厩肥。农地土壤经过长期的耕作栽培,作物选择性的从土壤中取走许多矿物营养要素,造成许多土壤养分的不平衡状态,影响土壤肥力。堆肥和厩肥也含有均衡的必需元素,经常施用堆肥和厩肥,可以弥补这些缺失。
3、 掌握施肥时效
植物从种子发芽、生根、枝叶繁茂到开花结果的生理过程,每个阶段所需吸收利用的肥料三要素的量有显着的差异。
在营养生长期,植物对氮素和钾素的需求较多,对磷素的需求较少。在分化期,植物开始对磷素要求转旺,吸收量达到高峰,同时仍需要吸收多量的钾素,至于氮素的需求则逐渐减弱。在生殖生长期的花蕾孕育,开花,结果期间,植物对三要素的需求量,基本上和分化期相当,直到植物进入果实成熟期才开始降低对三要素的需求。
磷肥和钾肥在壤土、黏壤土农地较不易被淋溶损失,通常在整地时,当做基肥撒施并拌入土壤中。氮肥的水溶性好,可当作追肥分次施用,达到较好的肥效。
磷肥和钾肥在土壤中的扩散速率很慢,所以施用这两种肥料要尽量靠近根圈附近,让根系可很快伸展到肥料溶液附近,吸取营养要素。
短期作物在整地的时候就可将整个生长期所要的一部分氮肥和大部分的钾肥和磷肥当做基肥拌入耕犁层土壤中,其余的肥料,特别是氮肥,则当做追肥分数次施用。长期作物,例如
果树,则于秋冬果实采收后进行环沟施肥或深层施肥,将整年所需的一部分氮肥和大部分的钾肥和磷肥当做基肥,其余的肥料,特别是氮肥,也是当做追肥分数次施用。分阶段施肥可以得到较好的产量和品质。
4、注意施肥方式
肥料施用有全面撒施、穴施(点施)、条施(条沟或环沟)、叶面施肥等方式。撒施是最省时的施肥方式。例如稻田、麦田、菜圃、牧草地等栽培密度高,根群分布细密的农地,就惯用撒施。撒施的缺点是肥料容易遭受淋失、挥失和蚀失,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撒施导致肥料损失的情形是很严重的。
成行栽培的作物因有充足的间距则要尽量用穴施或条施,挖小洞或开条沟将肥料施在当中,再覆上土壤,以减少肥料的淋失和挥失。特别是在容易发生磷肥、钾肥固定现象的土壤,采用穴施、条施的方法可避免肥料有效成分被固定而失效的机会,得到较好的肥效。记得在施肥后配合灌溉,可增加养分吸收效率。
5、叶面施肥是有效的辅助施肥方法
叶面表皮细胞外覆盖一层角质层当保护膜。角质层具半透水性,所以可溶于水的肥料成分可经由此管道进入叶的细胞内。水溶液可以停留在叶面的时间越长,则水溶性养分可进入叶细胞的量就越多,所以要得到好的叶面施肥效果,通常选择冷凉的阴天或在傍晚进行,又为减少水分的表面张力,增强水分与叶面接触的表面积,可在肥料溶液中加入少许介面活性剂,使水溶液较容易附在叶面上。叶面施肥的肥料液浓度宜介于2~5%之间,以避免残留在叶面的肥料液因水分蒸发后,浓度提高造成烧伤。
叶面施肥只能供给作物很有限的养分,所以不是一般惯用施肥法,但是在某些情况,例如长久干旱、土壤浸水等,使得作物根部不能从或经由土壤中吸收到养分的时候,则可以采用叶面施肥来救急。其他例如缺乏次量、微量要素导致茎、叶、果实发育生长不正常的生理病,也可以采用叶面施用次量、微量要素达到改善的目的。
在熟龄果树的园区,由于根部深入土壤,若未采用深层施肥法,只采用撒施、沟施(条状或环状),则果树很难及时吸收到养分。若发现叶部有缺肥现象时,立即采用尿素,磷酸盐或钾盐的水溶液进行叶面施肥,可以很快见到成效。
尤其是在果园地面栽培草皮植被覆盖时,果树容易缺氮,采用叶面喷施尿素溶液特别有效。
6、善用微生物肥料
借助微生物肥料中各种特殊能力的微生物,透过其在土壤中活动繁殖的结果,影响到土壤中营养分的有效性,而使作物吸收到土壤中原本不活化的营养元素。
以固氮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肥料、
生物有机肥等,通过微生物的活动,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供作作物生长时吸收利用;以溶磷微生物为主的微生物肥料,或借由微生物菌丝向四周生长延伸,有如增加了许多细的根毛群帮忙吸收磷肥,或借由菌丝分泌酸性物质,使磷素从土壤的难溶性磷酸盐中分解出来供应作物生长时的吸收利用;以解钾微生物为主的微生物肥料,通过微生物的活动,分解土壤中部分不能被作物吸收的钾化合物,释放出钾离子供应作物生长时的吸收作用;以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为主的微生物肥料,通过微生物的活动,分解土壤中粗大的动植物有机质残骸,一方面释出作物可吸收的氮、磷、钾和次、微量等等营养元素,一方面形成腐植质改善土壤性质等。